去留之間,在美中國留學生的抉擇與身份困境
原創 天舒 華埠Spotlight
2025年7月29日 18:08
圖片來源:芝加哥大學多元文化學生事務辦公室
八月將是特朗普政府再次上台後第一個高校開學季。
四月,吊銷國際學生簽證;五月,暫停全球F、M與J類簽證面簽流程,並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生;六月,擴大對簽證申請者的社交媒體審查;七月,計劃取消H1B抽簽制。自特朗普上任以來,國際學生們幾乎無法從變幻無常的簽證政策中喘一口氣。
據國際教育協會(IIE)統計,2023至2024學年,美國在讀的國際生數量突破了110萬,創造了曆史新高。不過,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從2019至2020學年的37萬下降至22萬。特朗普上台後惡化的中美關系,也或許會讓這個數字再度下降。
面對這樣的環境變化,中國留學生們會作何感想?留學生的身份又帶給他們怎樣的考驗?《華埠Spotlight》采訪了三位處在不同階段的芝加哥留學生:即將入學的Mark,回到老家的Nikki,和努力留美的Chelsea。以下,是他們的故事。
“盡人事,聽天命”
今年五月,特朗普政府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生資格後,Mark在小紅書發布了一條帖子:“一覺起來沒學上了該怎麽辦?”
2003年出生的Mark即將到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。這所高校也出現在特朗普施壓的大學名單之上。當時的他學生簽還沒下來,就讀的還是容易被審查的的信息科學類專業。回想起在小紅書發帖時的心情,Mark說,比起焦慮,更多的是可能錯失赴美機會的遺憾。
Mark曾在初中時到加州交換過一個月。當時性格還很內向的他,被美國人的外向和熱情所感染,他和美國的同學們一塊兒打籃球。“我當時就想,有朝一日我有沒有可能來美國讀書,來體驗他們的文化。”
在他看來,芝加哥大學也是“最懂他的學校”。比起英國、香港和新加坡的院校,芝大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,這讓他豐富的科研和實習經曆有了用武之地。他投入大量精力准備入學的材料,提交自己畢業論文中的核心代碼,在文書裏,他自信寫道:“我並不是那種隨波逐流的人,我之所以申請這個專業和方向,是抱著以後 10 年甚至更久的職業發展來規劃的。”
6月9日,Mark到上海參加F1簽證面試。幸運的是,他並未遭受社交媒體審查的刁難,順利拿到簽證。流程的順利讓Mark甚至感覺不太真實。現在的Mark一邊做暑期實習,一邊為新生活作准備。他主動擔當起了25屆新生們的“引路人”——在那條小紅書帖子裏,他還分享了一個互助文檔,為大家提供租房、交通等信息資源。令他印象深刻的是,不少學生家長也來加他的聯系方式:“畢竟很多小孩都是第一次出國,面對當下的形勢,家長關注得特別多。”
而Mark的家長並不像其他家長一樣焦慮,讓Mark自己都有些驚訝。一次,爸爸在微信上開導他:“這個學你一定有得上。”
如今,Mark的心態上也向自己的家長靠攏。比起去年在漫長的申請季中時常失眠焦慮的自己,Mark覺得自己現在的狀態好多了。盡管大環境可能會影響他未來留美工作的計劃,但Mark也不再像以前一樣“極端”,非要留在美國不可。“我現在想開了,留學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消費,體驗世界,我更需要的是美國的教育給我帶來的成長,和美國教育本身的含金量對于我回國找工作的便利性。”
面對變幻莫測的局勢,他感到自己“更加渺小”,但也恰恰因此,他變得豁達了不少。“盡人事,聽天命”在他看來是最合適的態度。“不管形勢如何,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,讓自己變得更強大,在選擇來臨的時候能有能力去應對,或者能創造更多的選擇,讓自己和以後的生活變得更好。”
美國國際學生最大來源地變化趨勢,紅色線條為印度學生,藍色為中國
數據來源:美國門戶開放(opendoors)2023-2024學年報告
“People make the place”
下了高鐵來到廣西南甯,Nikki終于回到了“屬于自己的地盤”。兩年多沒見的媽媽喊著她的名字,沖過來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。回家的第一頓飯,是弟弟買給她的,她最愛的老友粉。
去年年底從愛荷華的文理學院畢業後,Nikki在今年一月搬來芝加哥繼續求職。盡管她的OPT(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的縮寫,是一項針對國際學生的工作許可,允許學生在完成學業前後,在與自己專業相關的領域進行實習或工作)還有半年有效期,她還是選擇趁著六月底房租到期之前,回到家鄉,暫時結束了在美國的生活。
作為一名F1身份的國際生,Nikki在美國的求職過程充滿坎坷。她曾經溝通過明尼蘇達州某醫院協會的市場部崗位,在第一輪面試裏,她給面試官留下了好印象,自己過往的作品與經曆也與崗位要求十分契合。但在後續與主管的面試中,她發現這位領導在視頻窗口裏看到自己的那一瞬間,就皺了一下眉頭。
“我很用心地在回答問題,英語表達也沒有問題,但是我能感覺到那個領導一直在刁難我。” Nikki說。
因為身份限制,Nikki又錯過了一個心儀的在牙醫診所的工作。她與當地的老板們也産生過摩擦:“有的是意見不合,也有人不想給錢,就想把我當免費勞動力壓榨。”
Nikki從未對留美工作抱有過高的期待。她總結,自己的簽證問題,非英語母語者的身份,還有就讀的傳媒專業,都讓自己在美國的就業市場上很吃虧。“我覺得要工作留下來不現實,因為好一點的工作肯定已經被本地人拿走了。為什麽這個工作無緣無故地又給你sponsor(贊助),又給你申請簽證?那肯定是一些其他人比較不願意做的工作。”
除非和當地人結婚拿婚綠,否則對Nikki而言,並沒有留在美國的理由。美國對留學生政策的收緊,也堅定了Nikki回國的決心。“這個政府太多變,從一開始的留學生被趕回來,到各種各樣針對合法移民以及非法移民的莫名其妙的政策,非常混亂,包括我們兩國的關系也很對立,最後受苦的都是我們留學生。”
在她看來,國內的發展機會也很多,她笑著說:“我認知得很清楚,沒什麽大不了的,我在哪兒都能活。”
回國後,Nikki在父母介紹的公司上班。即使最終沒能在美國工作,她也並不後悔當初赴美留學的決定。“我覺得美國的經曆,讓我清楚自己想要什麽。比如說從選擇換專業,到選擇來芝加哥,再到回國,都是我自己決定的,不是和別人協商出來的。”
她相信“people make the place”(人塑造地方),本科期間認識的天南地北的好朋友們令她終身難忘。她想著未來總有機會回美國旅遊,看望他們,或者等自己財富自由了,再去美國讀個研究生。
在美期間,她壓力大,頻繁熬夜,導致自己身體狀況並不好。現在的Nikki把健康放在首位:“身體不行的話,很難過好自己的人生。留學生如果心理壓力大,身體壓力也大的話,也沒必要留在美國。為了身心健康也好,還是多陪陪家人也好,回國也不是一個不好的選擇。”
“GET H1B VISA(獲得工作簽證)”。2025年2月,在唐人街一場社區活動上,一位中國留學生寫下的新年願望。
圖片來源:樹溪/華埠Spotlight
“我不能就這麼輕易地放棄”
“239份。”這是研究生畢業後Chelsea投過的簡曆總數。一年後,這個數字仍然清楚地刻在她的腦海裏。
為了逃離老家河南“高考大省”的教育壓力,十年前Chelsea決定來芝加哥念高中。本科畢業不久後,她收到了西北大學新聞系的錄取通知。她決定放棄現在的工作,再一次追逐自己的記者夢。
“我就讀的是全美最好的新聞學院,畢業後我一定能找到媒體相關的工作。”可現實與Chelsea入校時的期待背道而馳。她最後從事的,是一份在診所協助癌症篩查的工作。
求職期間,Chelsea一開始只鎖定了心心念念的媒體行業,卻屢屢碰壁,無數次灰心。很多時候努力准備幾個月的崗位,都會在最後關頭落空。即使公司不明說,她也能感受到,自己的身份問題是遭到拒絕的主要原因。無奈之下她只能轉換賽道,“如果與我的專業和學術非常匹配的工作都不錄取我的話,那其實我所學的東西就是無關緊要的了。”
邁過找工作的第一道坎,今年,Chelsea面臨了第二輪風波:她的OPT延期申請被拒絕了。導致這一結果的不是她自己,也不是政策,而是母校西北大學。
在申請延期時,Chelsea通過郵件把材料發給國際生辦公室簽字確認提交給移民局,但由于學校疏忽,忘記在文件上注明“STEM OPT”(數學、科技等相關專業學生的工作許可,期限可從一年延長至三年),Chelsea的申請在三個月後被移民局拒絕了。
早在一年前申請OPT時,學校的國際生管理員就拒絕幫助Chelsea,稱“這是她應該自己辦的事”。而在STEM OPT申請失敗後,學校並沒有承認自己的失誤,咬定是Chelsea的操作不合規。
“他們對此是不負任何責任的。他們只給了我一些移民律師,讓我去找律師投訴,但找律師的錢和投訴的錢我都得我自付。”Chelsea說。
即便如此,起訴學校並不現實。“我告學校又有什麽用呢?我要交這麽多律師費,而且移民局已經把我拒了,我只有 90 天的時間,90 天之內我必須轉到合法居留身份。”她說。
收到決定後,Chelsea度過了最灰暗的兩周。由于身邊的朋友大多是美國人,不能理解情況的複雜,其他的國際生也沒有人碰到過類似的狀況,Chelsea只能獨自扛著焦慮面對著本不該發生的一切。她發泄情緒的方法也很簡單,就是“一個人在家裏哭”。
“我好不容易就是找到這份工作,保住了我的身份,畢竟是三年的OPT,我不能就這麽輕易地放棄。” 她一邊工作,一邊整合所有的資源尋找能為自己提供Day 1-CPT(一種允許國際學生在入學期間進行校外實習或工作的許可)的學校。她還向移民局的決定提出申訴,但移民局不予通過。
“我最崩潰的時候在想,我不應該繼續念書,我應該直接本科畢業以後就直接工作。但是我被西北大學錄取了,家裏人都說,‘哎呀,去上一個這麽好的大學吧,這樣你看會一輩子都受益的’。” Chelsea苦笑了一聲,“結果就是,人算不如天算吧。”
兩周後,Chelsea入讀了CPT學校,每周花10小時在課業上。學費一年要5萬美金,“我掙的錢都給我交學費了。”
面對現實處境,以及讓留學生焦頭爛額的新聞,Chelsea的心態也轉變了。“我起初非常焦慮,但是我轉念一想,其實人生也沒有什麽意義,也不要那麽鑽牛角尖嘛,就好好面對,好好解決問題。所以再聽到這種新聞的時候,就見怪不怪了,就隨緣吧,實在不行我就去其他地方工作。”
她高中和本科時學過法語,有機會的話,未來她想試試去法國或者加拿大生活。Chelsea也並沒有放棄她的新聞理想,現在也為西雅圖的一家華人廣播做志願者。如果以後還有機會成為一名全職記者,她希望自己能報道科技類或移民類的話題。
“我自己畢竟也經曆了這麽多,所以如果我能報道一下這些事件,讓其他人也了解這些情況,不走彎路,也會有讓我所經曆的一切有一些意義,不是嗎?”
參考資料:
International Students - IIE Open Doors
https://opendoorsdata.org/annual-release/international-students/
海外留學新風向_新華報刊-環球
http://www.xinhuanet.com/globe/20250707/3dec6e1510dd4ba384499f5ca85bb238/c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