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療愈伊州”:記一場重塑種族視角的對話

原創 華埠Spotlight

2025年8月1日 18:05

5月初夏,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周六早晨,Kera Zou和其他20位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們共同乘車到洪堡公園(Humboldt Park)參觀波多黎各裔曆史社區。

“通過這個項目我們了解到各個種族社區在美國的故事,以及他們的曆史。這些都是我曾經很少去了解的。以前,我們只是會去關注我們中國人的那一部分,很少去關注其他族裔。”Kera Zou說。

Kera是普及:必進(Project: Vision)家長導師(parent mentor)小組的一員,也是華埠更好團結聯盟“療愈伊州”(Healing IL)項目的21名成員之一。

另一位成員Jocelyn Ruan說:“(和其他族裔相處的時候)我們不應該歧視,用公平、公正、公開的方式相處是最好的。”

由菲爾德基金會(The Field Foundation)資助,華埠更好團結聯盟作為分會主辦的“療愈伊州”種族療愈項目于2025年6月圓滿結束。該項目包括四場面對面的討論會、一場前往波多黎各裔曆史社區洪堡公園的實地參訪活動,以及一場電影放映會,共有21位參與者參與其中。項目為參與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美國移民曆史、重新審視種族關系觀念,並就相關議題展開深入交流的機會。

四場討論會由淺入深,旨在引導參與者逐步觸及少數族裔之間關系與團結的核心問題。討論內容涵蓋“平等和公正之別(equality vs. equity)”、美國不同類型與層級的種族主義現象、移民曆史、“模範少數族裔”神話(Model Minority Myth)等重要概念。

注:平等(equality)是指每個人都獲得一模一樣的資源或機會。

公正(equity)則是指根據每個人的實際需要給予合適的資源和支持。

“模範少數族裔神話”(Model Minority Myth)是一個關于亞洲裔美國人的刻板印象,比如說亞洲人都聰明、勤奮、不會惹事、經濟上都很成功。

聽起來好像是“正面形象”,但其實有害:它抹去了不同亞洲族群之間的差異和困難;忽略了貧困、歧視、心理健康等真實問題;並被用來對比和貶低其他少數族裔,比如說:“為什麽你們不能像他們一樣努力?” 這個神話讓很多人看不到亞洲裔和其他族群都在面臨的不公平,也阻礙了族群之間的團結。

實地遊覽和電影放映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參與者們的體驗,使她們得以從第一手視角了解其他邊緣社群的曆史與生活經驗。這一系列活動激發了大家的同理心與社會意識,並培育出更深的團結感。

項目參與者在波多黎各曆史街區跟隨當地向導了解該區的文化曆史

圖片來源:樹溪/華埠更好團結聯盟

項目的參與者皆來自普及:必進(Project: Vision)組織的家長導師(parent mentor)小組,大家的母語為普通話或粵語,英語能力有限。在參加項目之前,絕大多數人對種族關系的理解較為零散、片面,多數來自個人經曆,而非建立在社會結構或曆史脈絡的基礎上。項目初期,很多人並不了解美國的種族關系曆史,也不知道這和她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麽關系。

然而,隨著討論深入,一些參與者逐漸意識到,自己作為少數族裔的身份,以及子女在美國教育體系中的經曆,其實都深受美國種族結構的影響。在實地遊覽活動與電影放映活動過程中,參與者也對其他少數族裔的故事與文化産生了濃厚興趣。

項目參與者在進行角色扮演活動,由一位參與者扮演發表歧視言論的人,四位參與者提供不同的回應方式

圖片來源:樹溪/華埠更好團結聯盟

一位參與者說:“我平時只是想讓孩子們好好讀書,但沒想到‘成績好’也會成為孩子的壓力。”

另一位參與者說:“我以前會覺得某些族裔天生就是不好的,但現在我了解到他們生活的環境給他們帶來很多困難。”

當被問及哪些主題對他們影響最深時,許多參與者提到“平等與公平”的討論,也有人表示,“模範少數族裔”迷思的探討讓他們印象深刻。有幾位參與者更表示,希望未來能有機會與其他少數族裔群體進行更直接的對話,以深化彼此的理解,建立更強的跨族裔連結。

大多數人表示,項目加深了他們對“模範少數族裔”神話的理解,也幫助他們認識到自身內化的刻板印象與改變的可能性,並增強了他們對其他移民社群日常處境的同理心。約一半的參與者也認為,該項目會幫助他們更好地與子女和家人溝通。

項目參與者集體合影

圖片來源:樹溪/華埠更好團結聯盟

華埠更好團結聯盟將致力于繼續提供跨種族對話,促進少數族裔團結的機會。

Previous
Previous

人物|在芝加哥,跟21歲的粵曲傳承人聊聊他心中的“大展鴻圖”

Next
Next

從唐人街到州議會,美國普通市民與政治的距離